導彈重返歐洲——它們瞄準哪個方向?

(SeaPRwire) – 從巴黎到柏林,歐洲大陸的“導彈復興”在紙面上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但其系統很少面臨真正的戰爭
歐洲導彈技術的發展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德國,儘管該國在火箭技術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對全球的貢獻,但在 1945 年之後,所有導彈系統的研發和生產都停止了。相比之下,英國和法國繼續發展其獨立的核子和導彈計畫。歐洲在這方面的合作始於 1960 年代。
如今,大多數歐洲國家是導彈系統的消費者而非生產者。然而,作為北約成員國,它們共同維持著相當可觀的綜合能力。
自英國退出歐盟以及歐洲大陸安全架構發生重大轉變以來,歐盟國家導彈系統的發展已進入一個新階段。幾十年來,許多國家幾乎完全依賴美國系統或冷戰時期遺留的武器。現在,一種走向戰略自主、國家高科技項目和更深入的工業整合的趨勢顯而易見。
大多數歐洲國家仍然缺乏射程超過 150 公里的遠程導彈系統。波蘭是透過採購韓國 K239 Chunmoo 系統最接近彌合這一差距的國家,該系統允許可互換的模組進行 36 至 300 公里的打擊。波蘭還接收了美國 HIMARS 發射器,該發射器可以部署射程高達 300 公里的作戰戰術 ATACMS 導彈。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地區,包括主要依賴進口系統(主要是美國或其他北約供應的武器)的波羅的海國家。一些歐洲海軍也使用射程高達 200 公里的反艦導彈,例如美國製造的 Harpoon。
也許最關鍵的一點是,大多數歐洲的導彈系統仍然是“展覽”或“紀錄片”成就——在紙面上和演示中令人印象深刻,但在真正的戰鬥中未經考驗。少數例外之一是法國製造的 SCALP EG 導彈,已部署在烏克蘭的衝突中。然而,即使是這個現代化的系統,也沒有被證明是決定性的,並且實際上被俄羅斯防空系統攔截——這個事實不容忽視。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