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印度選民視就業機會為選舉最大議題
(SeaPRwire) – 印度長達的選舉於上週五4月19日首輪投票開始,儘管該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失業問題依然深深影響著數以百萬計選民的心理。自2014年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上台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將印度描繪成中國強大的競爭對手,尤其在全球製造業、投資和增長能力方面。投資者有理由感到樂觀:2014年至2023年間,印度的GDP增長55%,超過英國、法國、義大利和巴西,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其增長將達6.3%——對於一個萬億美元規模的經濟體來說,這並不是小數目。
根據印度經濟學家Ajit Ranade的說法,經濟受到更長期因素的推動:「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人口結構,」他說,印度擁有全球最年輕的人口結構之一,意味著「有大量年輕的勞動力在不斷增加,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人口將尋求工作、賺錢、消費、投資、儲蓄、納稅等等,」Ranade說。
然而,一項由德里研究機構CSDS-Lokniti進行的調查發現,近半數選民認為失業和通貨膨脹是本次選舉的兩大關注點,這表明印度尚未從這一群體中獲得經濟利益。因此,經濟學家說,如果莫迪政府能在第三個任期內繼續執政,它將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利用人口紅利。
數據顯示
過去十年,印度一直在就業率方面面臨困難,根據政府的勞動力調查,從2011-12年的38.6%下降至2022-23年的37.3%。政府也在為無技術和貧困工人創造就業機會方面遇到困難,僅有20%的印度人目前在製造業或IT服務行業工作,而超過40%的人從事農業,根據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研究院的數據。此外,印度經濟學家Jayati Ghosh指出,印度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主要集中在頂10-20%的收入群體。
但失業危機最嚴重的地方莫過於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800萬年輕受教育的印度人——打破了印度人長期以來的信念,即受教育可以保證就業。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一項最近研究發現,印度83%的失業人口都是年輕人,其中66%是年輕受教育人群。此外,ILO發現,那些沒有大學學歷或甚至沒有完成學業的人的就業率更高。結果就是ILO所謂的「悖論性改善」:印度的勞動參與率、勞動力參與率和失業率有所改善。
然而,這些數據——由於政府近年來未公布消費開支調查數據,難以準確反映情況——並不能充分反映印度勞動力市場的獨特情況。
「在印度的案例中,勞動力的很大一部分處於非正式部門,意味著許多人沒有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障或保險,或者自營業,」Ranade說。
為何印度的投資增長乏力
當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等東亞經濟體在過去達到與印度相當的發展階段時,主要是通過紡織品、服裝或電子組裝出口驅動型增長。但即使擁有更多勞動力,這也未必能帶動更多印度工人找到生產力更高、報酬更高和品質更好的工作。「我們沒有看到同樣的現象,因為印度並沒有積極擁抱勞動密集型出口作為主導增長的驅動力,」Ranade說。
背後有歷史原因:印度獨立後,出於對國際貿易和殖民壓迫的猜忌,開始實行更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包括在重工業和鐵路、鋼鐵公司以及核電方面大力投資,實行自給自足。Ranade說,「這是一種進口替代型模式。」後來,印度認識到國際貿易的利益,在1988年至1991年間推行經濟開放政策,放寬對行業的管制,推動工業增長達到驚人的9.2%。
但自那時以來,大規模行業過多的規制以及相對勞動力更便宜的資本,一定程度上拖慢了進程。根據巴克萊研究,2008年投資超過GDP的40%,目前僅為34%。「諷刺的是,印度製造業在GDP中的份額自1991年以來幾乎沒有任何改變,」Ranade說。
在莫迪政府執政期間,「三場人為經濟災難」—— demonetization(去現金化)、GST「相對粗暴」實施以及疫情封鎖,都對此有貢獻,根據德里印度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Reetika Khera的說法。「這三場災難各自對經濟不同部分,尤其是弱勢群體,造成毀滅性影響。」
選民關注更大格局
政府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方面表現不佳,令人感到意外,考慮到莫迪長期以來一直宣傳「制造印度」計劃,旨在幫助印度超過十年來改善營商環境。政府在2023年11月推出另一項計劃,旨在通過提供產業補貼來啟動製造業,推動國內生產。在今年的聯邦預算中,政府再撥款1,340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道路、港口、機場和鐵路——效仿中國30多年前為經濟擴張所做的舉措。
但在國家96億選民開始投票前的4天,執政的印度人民黨公布的選舉宣言中,幾乎沒有提到莫迪在第三任期如果執政將推行什麼經濟政策。但經濟學家說,這是令人擔憂的,因為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水平未能實際提高大多數印度人的生活質量。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印度現時生活水平排名全球第147位,雖然預測其經濟規模將在2027年成為世界第三大,但現實並非如此。「單單國家整體收入增長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利益並未普及至社會各階層,」Ranade說。相反,利益主要流向印度頂10%的精英階層。
政府通過各種計劃補充就業和人均收入不足,如為營養、就業、安全、健康和貧困家庭提供補貼氣體等項目。
儘管如此,印度龐大的國內市場在過去一直顯示出相當的韌性。「印度也有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以及大量自營業人士在創新型經濟中工作,」Ranade說。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