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終於走入主流
(SeaPRwire) – Kathryn Clancy 曾經寫過有關月經週期的文章。但即使是她,在44歲時開始經歷更年期前的一些症狀時,也感到很驚訝。
「我身為生理學博士級專家,對我的子宮、卵巢和乳房有關的很多事情,我之前都準備不足,」克蘭西說,她是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教授。「這應該告訴你,大多數人的準備程度會更低。」
大多數有月經的人在接近更年期時,將會出現包括熱潮、腦霧、情緒、睡眠和性功能變化等症狀,更年期的定義是最後一次月經後一年內。但這個通常在45至55歲之間開始的轉變過程,以及在醫生辦公室——大多數人事前幾乎不了解它。一項針對更年期後婦女的調查發現,幾乎沒有人在學校學到過更年期,約一半的人「完全不了解」這個生命階段。
但有跡象表明,更年期終於成為主流,因為醫學和商業界都正重視每年出現的數以百萬計的婦女的需求。2023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天野製藥公司治療更年期熱潮的藥物,而大型製藥公司也。一些公司開始為員工提供更年期福利。立法者也就更年期問題提出建議。近年來,一些專門為更年期婦女提供補充傳統護理的初創公司也紛紛成立,因為研究表明,有很大比例的更年期婦女。例如,Alloy公司通過遠程醫療與更年期專家聯繫患者,並出售針對更年期的保健產品。
「我真的注意到,感謝上帝,人們開始重視這個轉變期間的照顧,」德克薩斯州婦產科醫生Ghazaleh Moayedi說。她認為這種轉變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商業、科技和醫學界擔任要職,以及社交媒體能夠在患者之間傳播信息。
但要解決問題,不僅需要品牌化的初創公司,甚至新批准的療法也不夠,因為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獲得。專家認為,只有核心問題發生變化,如研究的進行和傳播方式、醫生的培訓以及醫生如何認真對待婦女的疼痛,才能真正實現轉變。
對於Alloy的首席醫學顧問Sharon Malone醫生來說,醫療系統在更年期問題上的問題可以追溯到2002年。那年,一項研究發表,聯繫荷爾蒙治療——可以通過提高已下降的荷爾蒙水平緩解更年期症狀——與乳腺癌和其他嚴重疾病的增加風險。此後,很多醫生都不再推薦荷爾蒙治療。
但Malone說,數據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研究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比一般為更年期接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年齡要大。後來的研究澄清,乳腺癌的風險可能被誇大,尤其是對年輕人。
在2023年,北美更年期學會表示,對60歲以下10年內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除非有特定的健康因素),荷爾蒙治療的好處大於風險。但許多醫生和健康組織仍然持謹慎態度。例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表示,長達5年以上的荷爾蒙治療可能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
關於荷爾蒙治療是否會增加癡呆症風險也存在爭議——梅奧診所放射科教授Kejal Kantarci說,她的研究並未證實這一點,至少對40-50歲使用更年期荷爾蒙治療的婦女來說。2023年,Kantarci和同事將一小群在40-50歲使用更年期荷爾蒙治療的婦女與服用安慰劑的婦女進行比較。三年後,兩組之間的認知功能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其他研究的結論不一。
Malone說,所有這些爭論的結果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代醫生在如何治療更年期方面真正缺乏正式或非正式培訓。婦女不知道該期待什麼,醫生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Moayedi說,醫生培訓中的問題更深層次。「我在醫學院沒有任何一堂課提到更年期,」她說。畢業後,她像許多同事一樣,在一家主要服務無保險或低保險人群的診所工作。Moayedi看到的大多數病人都是符合條件獲得梅迪卡id的低收入孕婦,或獲得醫療保險的老年人——這意味著她幾乎從未看到正在經歷更年期的病人,儘管她接受婦產科培訓。
Moayedi說,專門不做婦產科的醫生可能知道得更少,因為婦女健康常常被(錯誤地)視為「與其他醫學領域分開」。她常常看到原本被誤診的病人,因為他們的主治醫生不知道腦霧等症狀可能與更年期有關。
Clancy說,另一個原因是大多數生殖科研究都著眼於生育年齡高峰期的人群,通常不包括青少年和進入更年期的成年人。她認為,有明顯需要進行更多研究——尤其是針對這些主要生育年限之外的人群的研究——以及更多研究資金。2023和2024年,國會曾呼籲為更年期研究提供1億美元資金,但未能實現。
儘管如此,Malone說,她很高興人們重新關注更年期——以及人們注意到需要進行調整的事實。
「一代婦女認為,痛苦就是作為女人的不幸命運,」她說。現在,她說,病人「說,『這是胡說,你必須對我們做得更好。』」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