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毒品戰爭一直都是雙方支持且無法勝利的
(SeaPRwire) – 過去70年來,兩黨政治人物一直在打無法勝利的毒品戰爭。在最新的一章中,拜登政府將墨西哥毒梟標籤為美國面臨的威脅,並建議投入更多資源試圖阻止毒品越過邊境——這些政策在歷史上只會使情況惡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想要更進一步。他們幻想入侵墨西哥,摧毀毒梟,並在邊境處決涉嫌走私者。雙方都認為美國毒品使用者是無辜受害者,而不是推動暴利非法市場的需求來源。
這種兩黨共識有兩個種族化的基礎。政治人物長期競相懲處毒品走私者——他們通常將其描述為外國人和少數族裔。同時,政府政策歷史上一直將大多數白人中產階級的非法毒品使用者(不僅僅是成癮者)定義為犯罪分子和受害者,應該被逮捕並強制接受治療。結果,毒品戰士已經向執法和強制性康復投入了超過一萬億美元——除了建立起一個大規模監禁系統外,其他成果甚微。
這段歷史揭示了真相:毒品戰爭無法勝利,正如2011年國際毒品控制委員會所說。僅僅合法化大麻還不夠。相反,只有徹底重新思考毒品政策——放棄刑事定罪,重視公共衛生而非強制性康復——才能開始糾正多年來錯誤的「毒品戰爭」造成的傷害。
現代毒品戰爭始於20世紀50年代,由自由派——而不是保守派——帶頭發起。在毒品戰爭的早期中心加州,白人郊區群眾運動推動自由派政治人物如州長帕特·布朗採取行動。他們指責「毒販」,通常被認為和描述為有色人種,並要求當選官員打擊毒品供應。立法者在加州、伊利諾州和紐約州通過了國家第一部強制最低刑期法律,以期挽救這些毒販所謂威脅的青少年。
1951年,初期的群眾運動和州立法推動國會通過第一部聯邦強制最低刑期法律,同樣針對被指控向白人青少年供應海洛因和大麻的黑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毒販」。政策制定者包括大麻,因為當時流行的觀點認為,青少年對大麻的實驗最終會導致海洛因成癮。此外,政治人物和新聞媒體經常描述一個恐怖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這些「毒販」會使白人中產階級女孩和婦女成癮於毒品,將她們推向下坡路,幾乎不可避免地導致賣淫。
雖然這些新毒品法律最初針對令人憂慮的「毒販」執行,但警方最終逮捕了數百萬名因大麻和其他毒品罪行而被捕的白人青少年和成年人——但目的不同。對於白人中產階級青年,毒品逮捕幾乎總是導致控罪被撤銷(通常是在父母同意尋求私人康復後)或被轉介到治療計劃,而不會留下永久記錄。
執法部門把重點放在大麻上,因為它對白人中產階級青年具有最大吸引力。這使其成為白人父母最堅決反對的毒品,也成為政治人物在兩黨內最在乎的非法毒品。打擊大麻旨在拯救這些郊區青年免受自身影響,免受吸食大麻所代表的影響——1950年代和1960年代被認為會最終導致海洛因成癮,1960年代和1970年代代表政治激進主義和嬉皮士價值觀,以及1970年代和1980年代代表懶散和無動機症候群。
1970年,對年輕白人大麻使用者的強制康復觀念直接影響了國會民主黨人和尼克森政府共同起草的里程碑性聯邦毒品法。該法律將1950年代持有所有非法毒品的強制最低刑期從重罪降為輕罪。政治人物設計這一規定,以便為檢察官和法官提供更多裁量權,通過附帶條件緩刑而非留下正式記錄,強制白人大麻使用者接受康復治療。
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強制遏制和康復白人大麻吸食者的行動達到高峰,這段時期校園反戰運動和對文化的反抗興起,大麻法律遭到大規模無視。白人在毒品案件中的逮捕率創歷史新高,郊區毒品案件比例增長四倍。1970年代,白人青少年占全國青少年毒品逮捕人數約89%,這一比例在種族選擇性的可卡因戰爭開始後急劇下降。
逮捕率飆升引發白人郊區居民的重大轉變。他們不再呼籲加強打擊,而是通常要求寬大處理或完全不懲處因吸食大麻而面臨刑事指控的「其他方面遵守法律的人」。許多學生和年輕人加入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和國家改革大麻法律組織領導的大麻合法化或非刑事化的活躍政治運動。這種群眾壓力說服11個州在1970年代將大麻持有非刑事化——但不包括銷售。年輕活動人士繼續要求完全合法化,作為個人自由權利和反對強制性康復大麻吸食者的入獄。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他們的運動遇到了一堵牆,因為出現了一個新的白人郊區群體:全國毒品無害青少年家長聯盟。這個聯盟開始警告說,青少年甚至未成年人對大麻的吸食率不斷增長,將破壞中產階級子女的未來,代表「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和滲透性最強的毒品流行病」。這一運動的壓力說服卡特政府撤銷對大麻非刑事化的支持,重新升級毒品戰爭——針對大麻以及可卡因。
後來,全國毒品無害青少年家長聯盟還與里根政府密切合作,以切斷白人富裕郊區的毒品供應。然而,他們自己的孩子接受了由第一夫人南希·里根推廣的「說不」信息。白人郊區運動對大麻的重視促使她丈夫的政府將資金從城市治療中心轉移,優先考慮白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大麻使用的所謂緊急情況。民主黨國會議員隨後指責里根政府因過於着眼於拯救白人孩子免受大麻危害而失去了對可卡因戰爭的控制。
總之,在每一步中,兩黨政治人物都分享類似的目標:打擊邪惡的供應商,保護「無辜」的受害者,並利用執法強制毒品使用者和成癮者接受康復治療。這導致毒品執法出現嚴重的種族不平等,「毒販」幾乎總是定義為非白人,而白人中產階級違法者則被廣泛標籤為他們的「受害者」,轉入治療和康復。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實時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90個國家350萬台財經用戶終端。SeaPRwire支持英語、韓語、日語、阿拉伯語、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越南語、泰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德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多種語言的新聞稿發佈。
兩黨毒品戰士之間真正的唯一差異在於,自由派毒品戰士傳播「毒販」神話,但他們也通常希望在非白人社區投入更多治療和康復資源。許多自由派人士相信,至少部分黑人和墨西哥裔美國青年也是毒品走私者的受害者,應該被送往康復治療而非監獄。但這一信念從未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