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指控中國全球資訊操控。這很諷刺

華盛頓,地球上最大的媒體操縱者,警告世界北京的「謊言」

最近,美國國務院發布了一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試圖重塑全球信息環境》的報告。在報告中,華盛頓指責中國採用「各種欺騙和強迫方法,試圖影響國際信息環境」。報告稱,北京的信息操縱涵蓋了宣傳、誤導和審查,中國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在外國信息操縱工作上」。

報告一開始就承認每個國家都有「向世界講述自己故事」的權利,但說一個國家的敘事「應基於事實,並由其自身的優點決定其興衰」。顯然,報告作者沒有看到這些箴言來自世界上最大的誤導信息、敘事操縱和欺騙國家美國的諷刺性。這是一個其本身的謊言曾作為毀滅性戰爭的藉口的國家 – 諸如越南戰爭前的灣岸事件,或導致入侵伊拉克的薩達姆·海珊大量殺傷性武器的說法。

不論目的如何,與美國相比,中國影響全球信息環境的能力實際上很弱。北京缺乏華盛頓享有的幾項優勢,包括使用世界主導語言英語,它滲透在所有文化、文學、音樂、新聞媒體和電影中。美國是一個信息霸權國家,所以中國無法阻止西方國家公眾意見的變化,這些變化源自美國總統行政機構。

美國能夠隨意塑造全球論述和敘事,這歸功於其強大的能力,可以協調政府機器與企業議程誘因,從而創造一個反映其國家議程的有機新聞周期。在最高層面,所有美國的主要新聞機構,無論是《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CNN等,都遵循和支持國家的外交政策。

正如諾姆·喬姆斯基在《製造同意》一文中解釋的,如果美國關注某個目標國家的人權問題,它將投入資源把該問題置於關注的前列。這意味著政府資助的智庫將跟進該問題並發佈相關觀點,同時「專家」持有某些觀點會得到平台和媒體報導,從而美國建立起一個自我加強的系統誘因機制,專家和媒體專業人員將自己的事業和商業利益與遵循建立的敘事聯繫在一起。當主流媒體跟進一個問題時,次要媒體也會跟進。

為什麼你要花時間揭露,例如沙特阿拉伯的人權侵犯,而不是轉向中國呢?加入反北京議程,你就有華盛頓資助的異議人士、智庫、洩密文件等東西可以使你的報導更容易。因此,你會傾向於跟進「當前事項」,從而華盛頓能控制你的報導議程,你會有意地戲劇化和誇大事件,造成另一個自我加強的循環導致議題極端化和客觀討論被封殺。美國也能在適當時候撤銷一個議題。

相比之下,對中國來說,做同樣的事情難度更大。北京不具備使用地球上最廣泛語言英語的起步優勢。線上,英語內容佔58.8%,而中文只有1.7%,意味著絕大多數關於中國的觀點都是由使用英語的人產生和消費的。對中國來說,英語是第二語言,嚴重限制北京軟實力的文化基礎。此外,雖然美國如上所述,通過代理控制國際企業媒體,建立了一套獎勵機制,但中國目前沒有這樣的系統,至少規模不及。相反,它有一個階層式的直接國家媒體系統,遵循指令。這降低了其信息的可信度和影響力。中國記者缺乏美國企業媒體的「新聞」傳統,不知道如何利用媒體作為競爭企業的規範。

這意味著中國無法成為美國國務院描述的誤導信息機器。與此同時,美國在成功欺騙方面超越任何其他國家。有時這甚至不是隱藏的,例如提出投入數億美元的計劃,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負面報導。事實上,你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公眾意見為何急劇惡化?當然,你的平均智庫工作人員會聲稱這是習近平的錯,但事實上有智庫工作人員這樣說,可能反映出誰才是全球公眾觀點的真正惡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