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透過消費來應對氣候變化可能比想像中更困難

(SeaPRwire) –   常見的氣候危機根源解釋方式有很多。通常會指責化石燃料、主要排放國如美國和中國,以及航空和海運等高碳行業。

但是,在氣候責任歸屬遊戲中,仍有一項重要的大象在房間裡:無節制的消費。家庭消費貢獻了全球排放量的60%以上。然而,以消費為中心來解釋氣候危機,可能會讓一些利益相關者不滿。企業擔心,以消費危機來談論氣候變化,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長。活動人士和民間社會擔心,以錯誤的方式談論消費,可能會將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推到消費者身上。

為了突破這種溝通瓶頸,並解決房間裡的大象問題,我在杜拜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主持了一場TIME Talks討論。「人類需要食物、庇護和衣物,但我們必須消費才能生存,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不同』地消費,」Mastercard的首席可持續發展官艾倫·傑克森說。「不同」地消費需要心態轉變——消費者和企業都需要。

研究表明,一定比例的消費者(具體百分比因人而異)都希望購買可持續產品。但目前,公眾獲取可持續性數據的信息有限。情況正在迅速改變,企業正探索如何便捷地提供這些數據——比如商店商品旁邊的QR碼,或線上購物網站各種選項旁邊。研究顯示,將這些信息融入市場,創造一個「綠色推動」,可以影響消費者行為。但大多數人不會將一項購物的可持續性作為首要考慮因素。為了改進可持續產品,越來越多企業表示,他們強調可持續產品對購買者的長期價值——比如服裝的使用壽命更長。

但是,解決過度消費問題不僅或者主要由消費者來解決。大多數面向消費者的公司都以銷售更多產品為整個商業模式。要真正解決過度消費,他們需要在其他地方尋找利潤。可持續時尚公司Pangaia的首席全球參與官伊娃·克魯斯對我描述道,這是一個「困難」但重要的問題:「如何建立新的服務或模式,通過價值而非量實現增長?」

早期改變的例子眾多。一些零售商現在提供維修服務,或出租衣服而非銷售。跨行業都以使用回收材料為傲。企業正不斷嘗試提供服務而非高碳產品,實現增長。但毫無疑問,這些舉措遠遠不夠。

在未來幾年,通過新商業模式解決這個問題將成為企業是否認真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標準。政府也將面臨考驗,看它是否能推動或強迫企業配合。

TIME100 Talks: The Power of Purchase: Pathways to Conscious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由Mastercard贊助。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實時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90個國家350萬台財經用戶終端。SeaPRwire支持英語、韓語、日語、阿拉伯語、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越南語、泰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德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多種語言的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