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對猶太教的複雜關係

Famous Zionists Arr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SeaPRwire) –   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曼,為家中不實行猶太教儀式感到自豪,認為它們已經過時,是「古老迷信」的殘餘。在愛因斯坦的家庭中,只有一位叔叔會去猶太教堂,而且他只是因為,如他自己所說,「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然而,在1888年,當他9歲時,愛因斯坦突然對猶太教產生熱情。他主動嚴格遵守教義,遵守安息日和猶太教的飲食規則。他甚至自己創作了詩歌,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唱著。與此同時,他的家人繼續過著世俗生活。

他將這段生活稱為「宗教天堂」,但它就像來時一樣突然結束。三年後,12歲時,他對宗教失去了所有興趣,在關鍵時刻,他拒絕進行成年禮儀式,正式承諾猶太教。從那時起,在接下來的20年裡,愛因斯坦會刻意與自己的猶太背景保持距離,在官方表格上表示沒有宗教信仰。1910年,為了獲得布拉格大學的職位,他願意自稱「摩西教徒」,但只因為承認自己無宗教信仰將使他失去這份工作。

直到1914年來到柏林後,愛因斯坦才逐漸接受,甚至樂於認同自己屬於某個民族的概念。這種對自己血統的重新定義,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這座城市裡許多試圖融入德國文化的猶太人的影響。在德國,大多數猶太人都採取這種方法,即「通過放棄幾乎所有的猶太性來克服反猶主義」,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他認為這種融入社會——他稱之為「猶豫不決」——是卑微而愚蠢的,並不擇言地對人表達自己的看法。

在西歐,同化比東歐更常見,愛因斯坦尤其不喜歡在德國,許多同化的猶太人認為自己比來自俄羅斯或波蘭等國的大多數未同化猶太人更文明,因此自以為高人一等。「只有當我35歲時來到柏林,我才了解猶太人的命運共同體,我覺得有義務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反對我猶太同事那種不體面的態度,」愛因斯坦後來在致作家約瑟夫·卡斯坦的信中解釋道。

他沒有重新找到兒時那種強烈的信仰。對愛因斯坦來說,猶太教不再是一個宗教問題。用他的一個比喻:蝸牛可能住在蝸牛殼裡,但這並不構成定義;如果蝸牛脫掉殼,它仍然是蝸牛。他認為猶太教是一個「傳統共同體」。他對猶太人的團結,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與他的「同胞」而不是宗教同伴的團結。

1919年初,愛因斯坦轉向錫安主義,視之為自己擁抱「部落」的方式。部分受錫安主義領袖庫爾特·布盧門菲爾德的影響,愛因斯坦克服了自己對運動中固有的民族主義元素的本能反對——即建立猶太國家——並被說服說,巴勒斯坦的猶太家園將為猶太人提供他們以前未曾知道的內在安全和自由。

與布盧門菲爾德一起走回家後,他說:「我反對民族主義,但支持錫安主義的目的。今天讓我明白原因了。如果一個人有兩隻手臂,他常常說『我有一隻右手』,那他就是個沙文主義者。但是,如果一個人缺少右手,那他必須盡一切努力來補償這個缺失的部位。」

一旦他表達了支持,他從未收回。雖然他從未正式加入任何錫安主義組織,但他經常提供支持,特別是建立巴勒斯坦猶太大學的目標。他認為,猶太家園將為「所有猶太人提供一個文化中心,為最受壓迫的猶太人提供庇護,為我們中最優秀的提供行動場所,提供一個團結理想,並使全球各地猶太人內心健康。」

正當愛因斯坦致力於這種新的猶太教觀念並盡其所能幫助猶太人的時候,德國正變得越來越公開反猶。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為了應對同盟國施加的沉重賠款,右翼報紙上開始流傳一種安慰性和隱蔽性的神話:敗北是由於國內背叛。戰爭期間,和平主義、國際主義和反軍國主義情緒在國內破壞了軍隊的士氣。平民和領導人在關鍵時刻拒絕支持軍隊。這一敘述很快就簡化為一個更簡單的版本,將國家的屈辱完全歸咎於猶太人。

這本身就足以鼓勵愛因斯坦擁護和捍衛自己的猶太情感。1920年夏天,他發表的第一份公開反對反猶主義的聲明採取了個人辯護的形式。8月24日,一個右翼民族主義組織——德國科學家工作小組為保持純潔科學舉行集會,目的是攻擊相對論理論和其創始人的合法性。首先發言的是保羅·韋蘭德,一位曾撰寫多篇政治性文章抨擊相對論的工程師。他抓住公眾和一些科學家對理論抽象而非實驗基礎以及其「猶太性質」威脅許多「傳統」科學的觀點,宣稱相對論是一場騙局,旨在引起注意,而且它還是剽竊來的。下一位發言人是實驗物理學家恩斯特·格赫克,他用科學語言實質上說了韋蘭德一樣的話。

格赫克講話一半時,廳中傳出低語——「愛因斯坦」,聽眾在說。「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阿爾伯特坐在一個包廂裡,讓所有人都能看到,目的是觀看這場表演並當場嘲笑。雖然他真正感到憤怒的是這些人的偏見和明顯的偏見——幾天後他會用一篇文章回應他們並駁斥他們的論點——但現在愛因斯坦面帶笑容,很平靜。與朋友瓦爾特·納恩斯特一起,他用響亮的掌聲和笑聲打斷了會議的進程。一切結束時,他評論說這場會議「非常有趣」。

當然,這種公開立場增加了德國右翼對愛因斯坦的仇恨。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愛因斯坦反覆站出來反對國家權力的逐步增長。1932年國會選舉前夕——納粹黨成為政府最大黨的結果——愛因斯坦與人共同撰寫宣言,警告國家正走向法西斯社會。他的妻子艾爾莎懇求他不要再簽署任何政治呼籲。他回答說:「如果我像你想要的那樣,那我就不再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了。」當他們掌權後,為了羞辱著名的猶太科學家,納粹在1934年4月正式剝奪了愛因斯坦的德國公民身份,當時他正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實時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90個國家350萬台財經用戶終端。SeaPRwire支持英語、韓語、日語、阿拉伯語、越南語、泰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德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文等多種語言的新聞稿發佈。部分中文媒體包括:BuzzHongKong, TIHongKong, TaiwanPR, TWZip, TaipeiCool, DotDebut, TWNut, BaseTopics, EastMud 

就在這發生之前不久,美國國會提出聯合決議,給予他美國公民身份。決議中闡述理由是,愛因斯坦被視為「博學家和天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道主義者,他公開宣稱愛戀美國和其憲法,以及美國在世界上以「自由和真正文明的避風港」而聞名。愛因斯坦拒絕了這個提議。事實上,他感到悲傷和尷尬。他只想像其他新移民一樣,不帶榮譽和福利地被美國對待。所以當阿爾伯特決定永久定居普林斯頓時,他通過正常程序申請美國公民身份。當時愛因斯坦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