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濟平:一帶一路合作帶來時代的感人故事

北京, 2023年10月16日 — 人民日報報導: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BRF)將於北京10月17至18日舉行。論壇以「高品質一帶一路合作 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主題,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預計將匯聚14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

Photo shows a section of the Nairobi Expressway linking the Jomo Kenyatta International Airport, Kenya's main airport,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ountry's capital to the Nairobi-Nakuru highway in the west. The expressway has been financed, built, and operated by a Chinese company. (Photo by Huang Weixin/People's Daily)
圖片顯示連接肯亞首都東部的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和西部的奈洛比-納庫魯高速公路的奈洛比高速公路一段。該高速公路由一家中國公司提供資金、建設和運營。(人民日報記者黃維新攝)

自10年前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帶來許多時代合作的感人故事。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指出,說「一帶一路」在10年存在期間「改變了世界」,這一說法並不誇張。

從全球變化和時代發展的整體背景下回顧「一帶一路」合作,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它如何改變了世界。

「一帶一路」提出於全球金融危機深遠影響持續發酵之時,國際社會面臨共同探索新增長點、啟動新一輪世界經濟循環的重任。

當時,全球經濟增長基礎不穩,貿易和投資疲弱,經濟全球化面臨倒退,發展不平衡加劇。

為助力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時代挑戰、通過合作克服發展障礙,中國提出了充滿東方智慧的「一帶一路」倡議解決方案。

「一帶一路」體現了我們追求共同發展的追求。倡議旨在突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促進發展成果共享。它設想建立共同發展的社區,在厚重薄薄中共同努力,為共同的未來。」中國主席習近平指出。

「一帶一路」聚焦於發展這一根本問題,旨在通過戰略對接、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實現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成果共享。

2019年6月,世界銀行發布了一份特別研究報告,提出了「一帶一路經濟學」概念。根據報告,如果「一帶一路」交通項目全面實施,將有助於將3200萬生活在每日3.2美元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從溫和貧困中解放出來,估計將使全球貿易增加高達6.2%。

發展是所有國家不可剝奪的權利,而不是少數國家的特權。但是,近年來現實是,全球發展差距持續擴大,不平衡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

「一帶一路」釋放了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潛力,促進了平衡、協調、包容的全球發展。

它幫助許多國家改善基礎設施,建立自己的產業體系,解決長期以來的電力和人才短缺問題。通過「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項目,許多國家建成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條現代鐵路、第一個工業園區等重要基礎設施。

一名外國學者指出,「一帶一路」為全球南方國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改變了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前景。

長期以來,一些開發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已成為經濟全球化潮流中的「被遺忘角落」。國際社會日益認識到需要改革傳統全球經濟治理模式,建立一個公平包容的新型全球發展理念。

「一帶一路」秉持促進政策協調、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便利化、金融融合、人員交流等目標,推動陸路、海路、空路和網路連通。

它促進高品質、可持續、抗風險、成本合理、包容性和可及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整合。這有助更多國家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成為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有效解決方案。

對許多國家來說,「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正是由於這些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的哈薩克斯坦得以通海,克羅埃西亞人在佩列薩克大橋通車之日舉辦盛大慶祝活動,馬達加斯加總統安德里·拉喬利納與民眾一起在五A國道改造項目開通儀式上高呼「再見,泥濘!」。等等。

「一帶一路」為世界帶來了一種新的經濟全球化模式和全球經濟治理新模式。

德國總統兼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霍斯特·克勒表示,「一帶一路」的時機很對,是衡量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更好的基準。

「一帶一路」合作代表著一種國際關係和世界貿易的新模式,將使全球化更公平更人性化,前吉爾吉斯總統阿爾馬茲別克·阿塔姆巴耶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