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科幻啟發創新
成都, 2023年10月26日 — 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於四川西北部中國成都結束,10月22日。成都成為繼亞洲第二個城市和中國第一個城市主辦此大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幻迷和產業內人士。
科幻作品一直在全球受到歡迎,為創新和進步提供靈感。雖然從第一部科幻文學誕生已有兩個世紀,但其受歡迎程度仍未減退。科幻之所以成為全球性的長期現象,在於什麼?科幻如何影響科技,科技又如何影響科幻?「科技日報」(S&T Daily)舉辦的青年科技論壇上,三位專家分享了他們的見解。
Sci-Fi Inspiring Innovation
未來世界的窗口
許多現今人們享用的新產品和技術,其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科幻領域,如手機、3D打印、自動化、即時翻譯和視頻通話,這些都豐富了現代生活,使生活變得更智能。
「科幻是第一個想像未來世界的渠道,通過它,人們可以參與創新進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物理學家卡洛斯-安德烈斯·帕爾馬表示。
根據德國科學家托馬斯·邁爾在中國高壓科學技術先進研究中心的看法,科幻的一個獨特功能是培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未來人才。這正是社會為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
邁爾上高中時閱讀了儒勒·凡爾納的經典小說《地心記》,小說講述一群地質學家想知道地球中心是什麼。這激發了他,使他決定在大學學習物理學。今天,作為高壓科學專家,他在實驗室模擬和研究高壓下物質的行為,試圖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變過程。
科幻作為催化劑
科幻已經開始關注人們當前面臨的問題,如人工智能、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
科幻編輯、暖夜工作室創始人丁時穎表示,人們可以根據看過或閱讀過的科幻策略,做出更好的選擇來應對這些問題。丁時穎強調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她希望科幻可以為人們提供應對環境問題的補救知識。
根據帕爾馬的看法,科幻已成為科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因為它激發人們學習科幻世界背後的科學邏輯,思考如何實現這些成就。
例如,一些作家關注未來城市將如何改變和人們將在那裡生活。所以他們想像建立太空城市。
「利用機器人組裝者利用二氧化碳製造框架,類似於植物生長的方式,製造這樣城市的未來建築材料,這並非不可能。」帕爾馬解釋說:「但實現這樣的概念可能需要至少兩個世紀,主要是因為科學投入很有限,通常只占世界GDP的2%。」
「然而,科幻作為一個催化劑,驅動公眾參與這些想像過程和材料背後的科學基礎。反過來,公民可能會找到靈感,為和平與繁榮的科學進步提倡增加投入。這是一個值得加強的反饋循環。」帕爾馬補充道。
溝通平台
雖然科幻小說和電影在創作環境上很有利,但其產量仍然不高,丁時穎指出。
寫科幻的一個挑戰是,作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背景。美國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是生物化學家,英國著名作家亞瑟·C·克拉克是工程師。中國獲獎作家劉慈欣也是如此。
要能創作有影響力和啟發性的作品,作者需要對科學有基本了解,邁爾說。
根據他看法,科學界外的人想了解科學家在做什麼研究。所以科學家可以從實驗室出來,通過講座或在社交平台上製作短視頻等方式進行科普。
帕爾馬主張促進科學家與科幻作家之間的溝通,通過將藝術與科學聯繫起來,甚至建立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網絡,使人們可以向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提問科學相關問題。這不僅有利於科幻作家,也有利於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應創造破壞性政策和計劃促進這種溝通。
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科普和創作科幻也很具挑戰性,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丁時穎對年輕人說:「科幻培養人們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而科普將這種探索轉化為知識和理解。因此,科普或科幻是一條無限可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