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一帶一路十年奇蹟式發展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變為現實

北京, 2023年10月17日 — 在一聲響亮的「呼嘯」聲中,來自雅加達-萬隆高速鐵路(HSR)以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呼嘯而過葛蕾絲·潔西卡,這位20多歲的印尼女孩。

「快速旅行的美好一天終於到來了」,潔西卡告訴環球時報,她站在萬隆Tegalluar站的玻璃穹頂下,陽光照亮了她的笑容。

潔西卡的語氣充滿了興奮和自豪,讓她感到興奮的是印尼十年來高速鐵路夢想的實現,這最終是通過實施一項里程碑式的「一帶一路」(BRI)項目而成真的,也正值該倡議啟動十周年。

隨著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10月2日在哈林車站按下HSR開通按鈕,這聲「呼嘯」為印尼贏得了以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運營高速鐵路的頭銜,成為東南亞第一個國家。

BRI項目的啟動標誌著所有印尼人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歡呼和慶祝,後者大多由發展中國家組成,迫切需要填補基礎設施差距。這列紅白色的子彈列車通過印尼的經濟腹地,也為過去十年國際合作實現的BRI成果提供了新的一瞥,它已將參與該倡議國家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渴望變為現實。

回到2013年,中國主席習近平在訪問東南亞國家印尼期間,在印尼議會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和東盟國家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更緊密的中國-東盟共同體。該倡議與習近平於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標誌著一項開創性的全球視野啟動,引導世界邁向全球福祉之路。

「十年前,我提出一帶一路,在其十周年之際,中國將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我們應共同努力,讓一帶一路成為帶領全世界走向『幸福之路』的平台」,根據習近平主席在7月通過視頻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元首理事會第23次會議時的講話。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10月17日至18日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將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這場宏大會議將在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召開,被視為BRI合作的里程碑和新的起點。

在過去十年中,沒有其他提議在如此短時間內吸引了如此多國參與,並在國際上產生如此廣泛影響,可以與一帶一路相比。

在世界面臨地緣政治和經濟困難的時候,一帶一路在促進全面聯通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已證明,它是一個具有先見之明的平台,帶領世界從迷霧中航行到「和平、繁榮、開放、創新和不同文明交流」的旅程,這些概念構成了習近平呼籲「幸福之路」的動態內涵。

過去十年,國際共同努力建設一帶一路,與習近平「構建人類共同體」的願景共同發展,也為開闢一條革命性的全球軸線奠定基礎,鼓勵發展中國家努力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站在一帶一路十周年,該倡議將繼續獲得全球認可,作為一個革命性和有效的框架。

共同發展之路

「如果我們看一下BRI建立前後的運輸通信地圖,兩者之間差異巨大」,前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博拉特·努爾加利耶夫告訴環球時報,他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交通網絡為哈薩克斯坦及其他中亞國家帶來了巨大利益。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霍爾果斯,通過中歐貨運列車,新鮮水果只需不到六小時就可運抵哈薩克市場出售給當地消費者。在BRI交通網絡建立前,運輸時間需要兩三天。

哈薩克斯坦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古爾納爾·沙伊梅爾根諾娃參加了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時的活動,她告訴環球時報,一帶一路的實施對哈薩克斯坦「在戰略和經濟上都很有利」,因為高達80%的中歐貨運鐵路通過哈薩克斯坦,通過它連接了25個歐洲國家的200多個城市,以及11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城市。

向南望去,哈薩克斯坦80%以上的主要貿易商品如礦產品和糧食通過中國江蘇省連雲港港口出口,然後通過2014年中哈兩國啟動的物流合作項目(也是BRI框架下的首個實體項目),將貨物裝運並運往200多個國際市場。

一帶一路使原本內陸封閉的國家如哈薩克斯坦不僅「連接陸路」,更「連接海路」,進一步開放它們通往全球市場的大門。

類似的故事無處不在,展示著這項「世紀工程」正在產生深遠影響,以及它如何滿足人民對光明未來的渴望。

歐洲,一帶一路投資重振比雷埃夫斯港,並現代化布達佩斯-貝爾格勒鐵路;在非洲,一帶一路合作建成了阿迪斯阿貝巴-吉布地鐵路,標誌著該大陸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同樣,一帶一路至今已建立超過3000個合作項目,吸引近1萬億美元投資,為當地社區創造42萬個就業崗位。

「歷史上首次,歐亞大陸整個廣大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的前景計劃得到提出。其實施真正開啟了我們星球上建立全新的交通網絡的廣泛前景」,前烏茲別克副總理、外交部長賽德穆克塔爾·賽德卡西莫夫告訴環球時報。

根據上周發布的一帶一路白皮書,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已成為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覆蓋面最廣。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如果世界追求平衡全球化,關鍵是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增長。如果發展中國家要快速發展,他們需要融入全球物流和供應鏈網絡。他們需要提升經濟自立能力,而不是依賴外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