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天然氣報告2023:天然氣、低碳和可再生氣體的投資水平不足,以及前所未有的需求不確定性,正使能源轉型面臨風險,破壞能源的可得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倫敦, 2023年10月19日 — 國際天然氣聯盟(IGU)、Snam及知識合作夥伴Rystad Energy將在能源智庫論壇倫敦發佈2023年全球天然氣報告。

Global gas demand scenarios vs. operational, approved and discovered natural gas assets (2010 - 2050)

2010年至2050年期間的全球天然氣需求情況與目前運營、已批准及發現的天然氣資產
報告重點
  • 儘管在2022年面臨極端衝擊,全球天然氣行業仍表現出顯著的韌性,但目前全球天然氣市場仍處於不穩定的平衡狀態。
  • 天然氣市場供應仍處於不足狀態,易受供求兩方面的波動影響。
  • 各國能源和天然氣需求預測與天然氣、低碳氣體和可再生氣體投資不足存在巨大差異,可能導致2030年後能源危機加劇。
  • 天然氣、低碳氣體和可再生氣體在世界各地減碳能源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LNG基礎設施的靈活性也可提供必要的彈性。
  • 加強全面能源規劃、低碳氣體開發、強化需求管理和CCS技術,將決定能源轉型的成功與否。

由於俄烏危機後的供應和價格衝擊,2022年全球天然氣需求相比2021年下降1.5%。需求下降最明顯的地區為歐洲亞洲,部分被北美強勁增長所抵銷。  2022年歐洲天然氣需求下降近12%。國際LNG價格飆升導致亞洲需求下降18億立方米(1.9%),南亞地區由於LNG價格不可承擔導致需求破壞明顯,導致巴基斯坦孟加拉天然氣需求分別下降12%和15%。相反,北美天然氣需求2022年增長4.8%,因為北美價格在很大程度上保持隔離和可負擔。2023年上半年,中國天然氣需求同比增長5.4%至1,940億立方米。

Snam CEO Stefano Venier強調:
作為日益緊密連接的全球市場一部分,儘管2022年面臨巨大挑戰,但歐洲天然氣體系得益於LNG和天然氣供應進一步多元化帶來的靈活性,成功度過難關,並在冬季前將儲量幾近飽和。繼續投資天然氣基礎設施,保障可靠和可負擔的天然氣供應,加快低碳氣體和CCS技術發展,考慮到分子在近期和長期能源組合中的重要角色,對確保能源轉型成功至關重要。

2022年全球天然氣產量保持平穩,微升0.3%或83億立方米,繼續保持供應緊張。 俄羅斯產量下降部分被北美中東歐洲亞洲的供應增長抵銷,大致保持俄烏危機前的全球可用天然氣供應量。非洲2021年至2022年間天然氣產量小幅下降。

2023年下半年,天然氣價格雖高於疫情前和能源危機前水平,但已從2022年的歷史新高回落。價格下降主要源於歐洲亞洲需求下降。2022年8月底,荷蘭TTF報價曾創下約90美元/百萬英熱量單位的歷史新高,亞洲LNG現貨價格也曾飆升至60美元/百萬英熱量單位以上。隨後需求收縮、供應小幅增長以及基礎設施調整,助推市場走向一個脆弱不穩的平衡狀態。

IGU主席李亞蘭女士強調:
能源危機提醒世人,只有在能源可負擔和可靠的情況下,它才能真正可持續。對於許多亞洲非洲南美發展中國家來說,他們未來仍需要更多天然氣為經濟提供動力,減少空氣污染和排放。明顯地,要建立可持續和可負擔的能源系統,天然氣投資是迫在眉睫的,與更多可再生能源並行發展。

LNG在危機期間發揮關鍵作用,補充歐洲短缺並保障供電,但全球供應短缺和異常高價格也導致部分亞洲國家停電。2022年,歐洲LNG進口激增69%至1690億立方米,在緊張的全球市場中。要恢復全球LNG供應安全,當前短缺需得到補充。儘管近期情緒略見樂觀,但投資增長是在長期低投資背景下出現,總體水平和供貨協議仍難以滿足足夠供應。2014年至2020年期間,天然氣供應鏈投資下降58%,直到2021年才開始小幅恢復。

分析全球天然氣市場基本面2030年可能的未來走勢,顯示天然氣價值鏈投資需持續增加,以應對可能部分地區的全球需求增長。   國際能源展望預測2030年後全球供需多種情景,最激進1.5攝氏度減碳情景假設高技術和行為變化帶來的需求下降,但短期至中期面臨極高不確定性。當前天然氣和低碳氣體項目管道難以滿足許多可能的需求預測。 若無進一步投資,當前運營和批准天然氣產能預計2023年將達到約4100億立方米,2030年下降至3100億立方米,2050年進一步下降至近1000億立方米,由於資產老化和天然減產。 2022年底,低碳氫供應能力約為320萬噸/年,生物甲烷約為70億立方米,遠低於2030年目標。

2022年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再創新高,年增長1.1%。   高天然氣價格導致部分地區轉用煤炭,煤炭發電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6.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球發電部門排放量40%以上,而主要能源消費國如中國等全球經濟體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