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水晶之夜悲劇事件84週年

1938年11月9-10日,是歷史上令人痛心的一日,標誌著納粹時期對猶太社區最惡劣的暴力和迫害事件之一。

這兩個命運般的夜晚發生的事件,被稱為「水晶之夜」或「破窗之夜」,在納粹德國各地展開並對人類集體記憶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這個悲傷的紀念日,我們將深入探討「水晶之夜」的起源、猶太社區經歷的恐怖經歷、國際社會的反應以及這一黑暗時期的持久影響。

多年來,這個紀念日是世界重申不再容忍此類暴行的機會。鑑於哈馬斯恐怖組織10月7日對以色列的襲擊,「水晶之夜」週年紀念日提醒我們,仇恨、偏見和不寬容仍存在於今天的世界。

「水晶之夜」,也稱為「破窗之夜」,是1938年11月9日至11日清晨在納粹德國發生的暴力事件。

「水晶之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納粹德國外交官、德國駐巴黎大使館三等秘書恩斯特·馮·拉特被暗殺。

1938年11月7日,17歲的波蘭猶太難民赫爾舍爾·格林斯潘在巴黎購買槍枝,闖入德國大使館。他進入拉特辦公室開了五槍,射中拉特兩次將其擊斃。雖然格林斯潘沒有特定目標,但他希望以此引起世人關注他家人被驅逐出德國流落波蘭的困境。

拉特於11月9日死亡為隨後暴力提供了藉口,納粹德國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利用此事件發起對猶太社區的暴力行為。

在拉特遇刺的初期反應中,希特勒宣布猶太人將為此犯負責。這一聲明標誌著納粹德國各地針對猶太人、企業、猶太會堂和住宅發起暴力和恐怖活動的計劃開始實施。

納粹煽動下的襲擊導致至少91名猶太人死亡,3萬人被捕送往集中營,267座猶太會堂被焚毀、破壞,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的數據。

「水晶之夜」對猶太社區造成毀滅性影響。它常被視為大屠殺的開端,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送往達豪、布痕瓦爾德、薩克森豪森等集中營。

隨後,600萬猶太人在大屠殺中喪生。

除了當時的實質破壞外,「水晶之夜」也給猶太人帶來恐懼和創傷,許多人意識到自己生命正面臨極大危險。這次暴動預示著大屠殺的恐怖即將來臨。

反猶太主義已成全球難以逃避的問題

許多猶太企業破產,住宅被毀,會堂成為廢墟。這夜的心理和情感創傷對倖存者影響持久。國際社會開始認識到猶太難民的困境,必須為逃離迫害提供庇護之地。

「水晶之夜」一名本身源自猶太企業、會堂和住宅在暴動期間破窗而出的玻璃碎片。破碎的玻璃不僅象徵實質損害,也反映出猶太社區生活和夢想的破滅。暴力活動不限於德國,也發生在德國吞併的奧地利和蘇台德地區。

「水晶之夜」激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世人開始意識到納粹德國的殘忍現實。暴行新聞報導和照片廣泛傳播,引起許多國家的強烈不滿。各國政府和個人紛紛呼籲援助猶太難民,壓制納粹德國的迫害。

1938年11月11日被問及「水晶之夜」慘案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告訴記者,「不,我想不是的」,根據History頻道的報導。

他補充道:「最好通過國務院處理這件事。」直到11月15日,羅斯福才採取行動,但表示美國無計劃支持猶太人流亡國外。

雖然國際社會的反應是重要的轉折點,但不幸地未能及時阻止更大災難的發生。1939年二次大戰爆發以及許多國家不願接收猶太難民,破壞了為需要庇護者提供庇護的努力。

「水晶之夜」強調在暴行面前,集體責任和國際行動的重要性。它凸顯了反對偏見和歧視,保護每個人權利和尊嚴的必要性。

紀念「水晶之夜」,我們必須反思這一黑暗歷史時期的教訓。那夜的恐怖說明如果不及時制止,憎恨、歧視和不寬容將引發更大危害。它警醒我們,如同當年,仇恨必須得到堅決制止。

「水晶之夜」被視為大屠殺歷史的轉折點,也是憎恨和偏見後果的嚴肅警告。它在提高國際社會關注猶太難民困境和提供庇護的重要性上發揮關鍵作用。

「水晶之夜」週年紀念之際,我們應紀念當時的受害者,懷念猶太社區的韌性。我們應重新誓死捍衛同情心和人權原則,確保歷史教訓永不被忘記。

隨著哈馬斯恐怖組織襲擊以色列平民,全球反猶太主義升溫。為避免重演歷史,各地民眾必須站出來反對全球各地的反猶太主義,並記取「水晶之夜」等暴力事件因一名青少年反抗仇恨而引發的教訓。